“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自2006年起连续15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视察时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当看到小麦丰收在望时,他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当前,河南麦收工作已经结束,超8500万亩小麦丰收已成定局。田野上收割后的小麦留下了金色的麦茬,秸秆打捆机和大型播种机驰骋于田间地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脸上。
筑牢粮食丰收基础
夏日的骄阳似火,在黄淮海平原腹地的商水县,收割机的轰鸣和布谷鸟高亢的歌声回响在广袤的田野上。“今年的小麦长势好,又是一个丰收年!”6月9日,商水县张庄镇种粮大户邱守先一大早便来到了麦田里,指挥着农机手加紧收小麦,“多亏这几年政府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让小麦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风吹麦飘香。邱守先所流转的3100亩土地正处于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一眼望去,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麦浪滚滚之上的大型自走式喷灌机耸立在田间很是壮观。“我们这儿属于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可以实现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的高效融合,这让我们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邱守先高兴地说。
目前,河南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56.23%,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按照每亩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载体。“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是河南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是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幸福说。
无独有偶,在西平县人和乡田间,种粮大户丁志发看着金灿灿的麦粒从收割机里喷涌而出时高兴得合不拢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好高标准农田,筑牢了粮仓之基,沉下心来种田,想不丰收都难。”在千亩集中连片的小麦收割现场,丁志发道出了丰收的秘诀。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到2025年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让更多“望天田”“绺绺田”变成“高产田”“丰收田”。
与此同时,河南省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上持续做足文章。监测数据显示,全省耕地质量呈稳步提升趋势;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41,比2015年提高了0.42等,比全国平均等级高0.35等。
“全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来提升耕地质量。”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李向东说,“通过地力提升,可以让粮食产量更高、质量更可靠,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
农技支撑丰收希望
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金色的麦浪中,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正指挥着社员们在田间收割小麦、秸秆打捆、播种玉米和花生,三者有序同步进行。“短短几年间,我们的小麦、玉米、花生等都做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既提升了效率,又节省了人力、物力。”从2012年开始流转土地种粮食的杜焕永说,“目前,我们除了流转2000多亩地外,还托管了周边5000多亩土地。”
在河南,有不少与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出了深耕深松、播种、喷防、收割等一条龙托管服务的模式。如今,随着机械化的提升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跟进,农民在耕种收管环节基本上不需要出力。“农业的出路在科技,这样不仅能解放生产力,还能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杜焕永在农业生产上早已经成为行家里手。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持续打出了“藏粮于技”的“组合拳”,先后推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3%,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98.8%,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了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
在汝南县留盆镇冯湾村,种粮大户冀志清的600亩小麦迎来了大丰收。“每亩产量保守550公斤以上。”冀志清虽然是个种田“老把式”,但科技的力量还是让他心服口服,“以前种地纯靠经验,经过农技专家的指导后发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种地只有靠技术才能实现高产稳产。”如今,冀志清通过农业农村部门的培训,他也成了十里八村知名的“乡土拔尖人才”。
为了把好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河南省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省3万多名农技人员,常年坚持到田里查看苗情,对农户进行指导,随时在农户们组建的微信群里答疑解惑,向4400万农民义务传授种植“秘诀”。“虽然平时为农户指导忙一些,但是看到农民丰收后的笑容,看到丰产的粮食,再苦再累都值得。”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曹荣就是其中的一员。
资料显示,去年,河南省已推广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主推技术1400项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累计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110万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还将持续夯实种业创新发展基础,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充分挖掘科技增产效能。
“托底”拓宽增收渠道
“俺家丰收的小麦不愁卖!”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薛庄村种粮大户薛耀辉充满自信。老薛种植的1100多亩“丰德存麦5号”位于郾城区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内,“早就和面粉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每斤小麦高出市场价5分钱。”
快割快打,麦粒不撒。在信阳市息县彭店乡田间,收割后的小麦被停放在地头的农用四轮车拉去晾晒、去杂、装仓。“三四天就把所种的几千亩小麦全收完了,从收到种加起来不到10天。”息县种粮大户柳学友兴奋地说,“因为小麦是订单种植,晒干后企业就直接来拉走了,非常省心。”
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的信阳,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种植弱筋小麦。信阳市因势利导,在息县、固始、潢川等县区不断扩大优质弱筋小麦的种植面积。同时,众多企业先后与淮滨、息县、固始等县签署协议,在这里建立有机小麦高标准示范基地,长期高价收购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的优质弱筋小麦。
抓好粮食收购是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河南每年不仅解决了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徐富勇介绍,“为做好夏粮收购工作,我们鼓励各类粮食企业开展市场化收购,参与优质小麦订单收购,积极与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合作开展租仓业务,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经济效益增长。”
目前,从河南省粮食收购市场情况看,新小麦的市场价格高于国家发布的最低收购价。“我们做好夏粮收购进度统计和价格监测工作,一旦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立即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确保种粮农民粮食卖得出;并及时发布夏粮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让售粮农民与企业形成有效对接,推动形成农民有序售粮、企业均衡收粮的良好局面。”徐富勇解释。
为做好粮食收储服务,早在5月下旬,河南省就预备有效仓容500亿斤左右、筹措收购信贷资金500亿元,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同时,创新开展“互联网+”收购,积极推广预约收购、上门服务等方式,让农民卖“舒心粮”;并充分发挥已建成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加工等服务,促进粮食提质进档。
中原熟,天下足。夏日里的中原大地,放眼望去,一片丰收忙碌的场景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和信心。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原标题为:《把丰收紧紧攥在手中——河南省抓好夏粮生产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