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56-3816-3618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技术文章 >

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时间:2022-03-24 15:31:41 来源:未知 点击:

人类认识植物病害并与之斗争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但当时人们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主要建 立在神学和迷信基础上。直到19世纪明确发生病害的真实原因后,对植物病害的控制才有了科 学的根据。
(-)国外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的学生Theophrastus在他的《植物的历史》(De Historia Plantarum)和《植物营养生长的原因》(De Causis Plantarum)等著作中记载有树木及 麦类和豆类等作物的病害,并说明了适时播种对减轻病害的重要性。
从18世纪起,西欧和北美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实验科学的建立为植物病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1774年,丹麦昆虫学家Johann Christian Fabricus认为植物病斑上的真菌是一种独立的生 物,而不是死的植物组织。1751年,法国生物学家Matthieu Tillet证明小麦腥黑穗病可以通过 种子传播。1807年,法国科学家Issac-Benedict Prevost认为小麦腥黑穗病由黑粉菌引起,并发 现硫酸铜溶液可抑制病原菌砲子萌发。1844—1845年,爱尔兰发生的马铃薯晚疫病毁灭性流行 震惊了全世界,使人们认识到了植欧柯奇物病害的重要性,并激发了科学家们探讨病害发生原因的兴 趣。1953—1965年,德国植物学家Heinrich Anton de Bary在Koch氏法则正式发表(1876年) 前就实际采用了该法则,用实验证明黑粉菌、锈菌、核盘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的致病作用,肯 定了真菌才是导致植物病害的真正原因,出版了《真菌研究》(Uuterschungan tiber die brand- pilze, 1853年),以此奠定了现代植物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稍后,德国植物学家Julius Ktihn于 1858年出版了第一本植物病理学教科书《栽培植物病害的致因与预防》(Die Krankheiten der Kulturgewachse, ihre Ursachen und ihre Verhiitung),书中总结了至当时为止的控制植物病害的 方法。法国植物学家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于1878—1885年间发现由石灰和硫酸铜配制 成的天蓝色液体(后来称为波尔多液)可以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无机杀菌剂防治植物病 害的先河。
进入20世纪后,植物病理学逐渐发展为一门成熟的科学。新的植物病原物被不断发现,对 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在病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病原物致病性遗传研究也取 得重大进展,防治病害的手段也有很大发展。Wendell M. Stanley最早对植物病毒病害在分子水 平上进行研究,于1935年成功地分离出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并因此获1945年的诺贝尔奖。 Ernst Gaumann (1946年,1951年)总结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植物病理学领域的主要 成果,出版了《植物侵染性病害原理》一书,为植物病理学建立了一个基本理论体系。美国植物 病理学家Harold H. Flor (1946年)发表了 “基因对基因”假说,为深入理解植物和病原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其遗传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大促进了植物抗病育种和现代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发 展。1984年,Noel T. Keen从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中克隆到在致病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果胶酶基因。同年,Keen实验室的Brian J. Staskawicz从大豆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lycine}中克隆了第一个无毒基因osA。1991年,Van Kan JAL报道了第一个植物病原真 菌 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idvum)的无毒基因 1992 年,Gurmukh (Guri) S. Johal和Steven P. Briggs首先克隆了玉米抗真菌——玉米圆斑病菌1号小种(CochRobolus carbonum race 1)的Hml基因(该基因不符合基因对基因模式)。1996年,Mark S. Dixon等克 隆了第一个符合基因对基因模式的抗病基因 番茄抗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的Pt。基因。随着病原物致病机制和植物抗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必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寄主一病 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的认识。
(-)我国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植物病害也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公元前239年的古代杂家代表著作 《吕氏春秋》中有早播麦多病的论述。随后的《尹都尉书》(公元前144—公元前104年)、《农桑 辑要》(1273年)、《天工开物》(1637年)和《棉花图》(1765年)等古代重要农书中分别记有 轮作防病及用温水、草木灰和砒霜等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方法。葛洪的《抱朴子》(304年)一 书中有用氧化铜作木材防腐剂的记载。公元U世纪后期的《植物粗谈•种植》中记有用硫磺置 于茄子根部的栽培方法,表明了在我国古代即已有用铜、硫作杀菌剂的事实。
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建立稍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植物病理学先驱戴芳澜 首次在我国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朱凤美首先发现生物间颉放作用,为病害防治开拓了新的领 域。张景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检疫机构(农产物检查所,广州,1929年),并参与制订我国 早期的植物检疫法规。俞大级在我国首先开展植物抗病育种工作。邓叔群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 真菌学专著——《中国高等真菌》,并首先提出了生态平衡理论。黄瑞纶在我国最早注意到农药 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药专业(现中国农业大 学)。林传光成功应用茎尖培养再生植株繁殖无病毒种薯,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裘维蕃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魏景超的遗著《真菌鉴定手册》和方中达的《植 病研究方法》成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还有林孔湘和陈鸿逵等其他许多科学家也 为推动植物病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人类迈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病 理学实验技术的改进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同时,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将会形成更多的分支学科。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介入,植物抗病育种工作也将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新进展,植物的抗病机制将 得到充分阐明,更多的植物抗病基因将被克隆。在病害防治方面,对环境和生物资源安全的抗菌 ・2・

素和内吸杀菌剂将被不断研制开发并得到广泛应用,防治技术也将大有改进。总之,随着生产的 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病理学必将会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控制农作物病害的危害作出新 的贡献。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