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孢囊线虫病是由燕麦孢囊线虫侵染引起。燕麦孢囊线虫侵染为害小麦根部,典型症状足根尖生长受抑,从而造成多重分根和肿胀,次生根增多,根系纠结成团,生长浅薄。受害根部可见附着柠檬形孢囊,开始灰白,后变为褐色。地上部因根系受害而表现分孽减少,矮化,萎蔦,发黄等营养不良症状。小麦孢囊线虫引起病害的程度与土壤中线虫群体密度、寄主的感病性、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病害一般发生在轻砂质土壤,生长季节有适当降雨的年份。另外,线虫幼虫的孵化期与小麦播期相吻合,造成的为害就重。孢囊线虫还常常和土壤中一些其他病原物的侵染为害密切相关,线虫首先侵入小麦根内,其侵染造成的伤口往往成为小麦全蚀病菌和小麦丝核菌等病原真菌侵入的通道。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往往造成复合病害,加重了对小麦为害。线虫孢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在适宜的条件下,二龄幼虫借助口针突破卵壳,从孢囊内孵出至土壤中,于土壤孔隙间借助水膜运动,当接近植物根时,会迅速通过口针的机械穿刺作用从根冠侵入,最后将头部定居在中柱鞘、内皮层或与之相毗连的皮层细胞处。在口针穿刺的过程中线虫将食道腺的分泌物注入发育中的维管束细胞,诱导形成一合胞体,供给线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机营养物质。燕麦孢囊线虫一年发生一代,在整个生活史中,孢囊内幼虫的孵化是一重要环节。温度5〜20℃均可孵化,10〜20℃孵化率最高,超过20℃停止孵化,进入休眠状态。孵化需要高湿度,降雨量直接影响土壤中幼虫的孵化量,在小麦发芽出苗期,降雨多,幼虫量大,小麦受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