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属双翅目瘻蚊科。
2. 分布与为害
红吸浆虫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在沿河平原地区,南阳地区 唐、白河流域,洛阳地区伊、洛河流域,东部淮河流域和豫北卫 河流域都是它的分布区。黄吸浆虫分布地区有限,仅在丘陵山地,如伏牛山区的卢氏、栾川,嵩县等地发生为害。
两种害虫均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青裸与鹅冠草,其中以小麦受害最为严重。以幼虫附着于灌浆期的麦粒嫩皮上,吮吸麦粒中的浆汁,造成严重减产。
3. 形态特征成虫
红吸浆虫体长2.5mm左右,翅展约5mm。复眼黑褐色,中 间连接呈“哑铃”状。口器退化,不取食。触角细长,念珠状,14节。雌虫触角每节中间部分收细,呈“汽水瓶”状;雄虫触 角各节中央不收缢,每节球珠部分生有一圈环毛。雌虫腹端尖细,套筒形,最末端有一对导卵瓣。雄虫尾端向上翘,两侧各有一抱握器。
黄吸浆虫成虫为姜黄色,体形大小与红吸浆虫相仿。雌雄的 区别也跟红吸浆虫相似,但雌虫产卵管特别长(几乎与腹部等长)
卵:红吸浆虫卵长椭圆形,淡红色,无柄。黄吸浆虫卵为香蕉形,淡黄色,一端附有长柄。
幼虫:红吸浆虫幼虫为橘黄色(橙色为主)小蛆状,上下较扁平,长2. 5〜3mm,连头共14节。体表有鳞状突起,前胸腹面有一 “Y”字形剑骨片、叉沟较深,尖端平截(与黄吸浆虫等有别),腹端比较钝直,有两对尾突,其尖端基本位于一直线上,腹端背侧沿有毛突两对。黄吸浆虫幼虫形状与上相似,但颜色为姜黄色(带点绿色),剑骨片中间之叉沟较浅,叉骨端为圆弧状,腹端只有一对尾突,圆丘状,其外侧各有一根毛突。
蛹:蛹体为裸蛹,长约2mm。红吸浆虫蛹呈橙色,体色常随 发育时间而不断变化。头部顶端伸岀两根短毛,其两侧有两根较粗而长的呼吸管。黄吸浆虫蛹形及大小与前者相似,但体色为鲜 黄色,头顶的一对细毛几乎与呼吸管等长。
在进行测报工作中,常须观察蛹期各阶段发育的特点,以便推断其羽化日期的天数。蛹分为前期蛹、初期蛹、中期蛹及后期蛹4个不同发育阶段。
前期蛹:距羽化期有11天左右,基本仍为幼虫形,但头与 胸部短缩变粗(大),该部似乎较透明,不活动。
初期蛹:距羽化期尚有5〜6天,已变为蛹形,体壁嫩黄白色,呼吸管及头端毛白点,眼点不明显,翅芽短,仪达腹部第一节。
中期蛹:距羽化有3〜4天,又名“红眼蛹”,因复眼此时呈鲜红色,翅芽末端变老黄至褐黄色,深达腹部第3〜4节。
后期蛹:距羽化期仅1天左右,体色老黄,复眼、翅芽和足变黑褐色。翅芽末端达腹部第4〜5节。
在开展田间幼虫密度调查时,常见许多拟似物与吸浆虫混淆,为澄清情况,应做认真鉴别。
麦红吸浆虫一般每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3龄虫)结圆 茧(称为休眠体)在土中越冬。次春当小麦返青、起身时,幼 虫即自茧内爬出并上升到表土层(有些幼虫有多年越冬现象) 准备化蛹。至小麦孕穗时则开始结长茧化蛹。如湿度偏低,温度 较咼时,幼虫多不结茧而直接在土中化成裸蛹°蛹期一般有8~ 10天,至抽穗扬花时(约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即羽化为成虫,这一阶段吸浆虫的活动规律与小麦的物候期有紧密的对应关系。
成虫于上午10〜11时羽化最盛,羽化后自土缝中爬出,在土表或小麦根际枯叶休息并进行展翅,怕光、怕风和怕雨。白天不活动,傍晚16〜17时以后开始在麦行间小麦穗部飞翔、交尾并产卵,以18〜21时产卵最为活跃。喜在“崩了肚”尚未扬花的穗上产卵。卵多产于护颖之间,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50粒左右,成虫寿命短,只3〜4天。卵期5天左右。孵化后的幼虫,爬到嫩麦粒表皮上,以口器刺吸内部的浆液,使麦粒空秋。幼虫脱两次皮,在麦粒上生活20天左右即老熟,遇雨露后即从麦穗内爬出来,并弹落地面,随即入土变为休眠体进行越夏和越冬。直到次年小麦返青后,即上升到表土层准备化蛹,4月初大批化蛹,中、下旬变为成虫,如此周而复始。
黄吸浆虫生活史和生活习性与红吸浆虫大体相似,但羽化时 间比红吸浆虫早10天左右。雌虫一生可产卵100粒左右。
越冬休眠幼虫,到春季地温达10乞以上时才破茧上升到表土层,于15℃时大批化蛹,20℃时大量羽化为成虫。成虫于20〜25℃时最为活跃,幼虫脱茧上升及化蛹都需要足够的水分和 湿度,如天气过于干旱,幼虫即进行多年休眠。羽化、产卵、孵化、幼虫的为害及老熟后入土,也都需要一定的湿度,土壤中含水量为20%时最利于幼虫生活。
砂土、黏土不利于幼虫生存,砂壤土质地松软,有一定保水 和渗水能力,对幼虫最为合适。此外,红吸浆虫喜爱偏碱性土壤,而黄吸浆虫则爱偏酸性土壤。
麦穗的特征对吸浆虫产卵有很大影响,颖壳紧密、灌浆快、 麦皮厚的小麦品种不利于吸浆虫产卵,凡具备这些特性的小麦品种,都有抗吸浆虫性能。20世纪50年代的南大2419、西农6028 就是这样的抗虫品种。
吸浆虫有两种寄生蜂:一是宽腹姬小蜂(Retrasjichus sp ), 另一种是尖腹黑蜂(Platygaster e, TO1. Fitch) 。这两种寄生蜂的生活史和习性尚不清楚,仅知其产卵于吸浆虫卵内。南阳地区 1953年寄生蜂普遍发生,1954年吸浆虫就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