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黑赤霉为复合种,本病病原物为藤黑赤霉交配群C(matingpopulationC)o病菌子囊壳多于水稻接近成熟时产生于病株下部茎节附近或叶鞘上,蓝黑色,球形或卵形,表面粗糙;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每个子囊内含有4〜6个子囊孢子,少数为8个。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双胞。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为主。小型分生孢子最初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簇生成假头状,无色、单胞(偶有双胞),多为卵圆、椭圆或纺锤形;大型分生孢子多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新月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足胞,一般有3〜7个隔膜(如图)。
1.分生孢子梗 2.大型分生孢子 3.小型分生孢子
4.子囊 5.子囊孢子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9°C,最适为25〜30°C,最适宜病菌侵染寄主的温度为35°C,诱发植株产生徒长症状的最适温度为31°C。子囊壳形成温度范围为10〜30C,以26°C为最适。在25〜26°C下,5h内大部分子囊孢子萌发。分生拖子在25°C的水中经5〜6h即可萌发。病菌耐干燥,菌丝体在干燥病稻草内能存活3a,分生孢子在干燥病稻草上可存活2a以上。病菌不耐潮湿,菌丝体在潮湿土面或土中则短期内死亡。病菌还可以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存活120d。
病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可分泌赤霉素(gibberellin)、赤霉酸(gibberellicacid)、镰刀菌酸(fusaricacid)和去氢镰刀菌酸(dehydro-fusaricacid)等多种物质。前两者有促进水稻徒长和抑制叶绿素生成的作用,后两者则有抑制稻株生长的作用。
病菌可侵染玉米、大麦、小麦、甘蔗、高粱、大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