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0371-67897883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黑刺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3-02-14 10:31:27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属半翅目粉虱总科粉虱科,是我国茶园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粉虱种类之一。我国一直将茶树上发生的黑刺粉虱鉴定为A.spiniferus(Quaintance),最近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该国茶树上发生的黑刺粉虱与A.spiniferus不同,并命名为A.camelliae Kan-miya & Kasai。
       黑刺粉虱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等产茶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北至秦岭、淮河,西至云南、贵州、四川及西藏察隅、林芝地区,南至海南省南端,东及沿海及台湾,长江以南发生较多。寄主范围比较广,主要为害茶树,还为害油茶、山茶等。黑刺粉虱以若虫群集在寄主的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叶片因营养不良而发黄、提早脱落。该虫的排泄物能诱发煤污病,使枝、叶、果受到污染,导致枝枯叶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其残留在叶背的蛹壳成为各种螨类的安全越冬场所。
       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8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黑刺粉虱曾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南和海南等茶区间歇性暴发。1986—1987年,茶黑刺粉虱在福建省邵武综合农场猖獗成灾,全场200hm2茶园有130hm2受害,严重的茶园一张叶片上有千余头幼虫、蛹和卵。1992—1995年福建东部茶区大发生,为害面积为6000〜7000hm2。60〜90年代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0年左右暴发1次。一旦成灾,则损失惨重。2003年,福建省福安市茶园因茶黑刺粉虱为害,茶园平均减产1〜2成,严重的减产3〜4成,损失近10万元。近年来,茶黑刺粉虱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苏和广东等省的局部茶区仍为害严重,并有暴发成灾之势,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1〜1. 3mm,腹部橙黄色,薄覆白粉,前翅褐紫色,有9个白斑,后翅淡紫褐色。
       卵:长椭圆形,长为0.2〜0.3mm,顶端较尖,基部钝圆,通过一卵柄附着在叶片上。初产时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橙红色,孵化前变为棕褐色或紫褐色。
       若虫:共4龄。椭圆形。初孵及刚蜕皮后的若虫无色透明,随着发育逐渐变为黑色,有光泽。一龄若虫体长为0.25〜0.35mm,体背有6根浅色刺毛;二龄若虫胸部分节不明显,腹部分节明显,体背具长短刺毛9对;三龄若虫体长约0.6mm,雌、雄体长大小有显著差异,雄虫略细小;腹部前半分节不明显,但胸节分界明显;体背具长短刺毛14对。各龄若虫均在体躯周围慢慢分泌一圈白色蜡质,且随虫龄增大白色蜡质增多。
       伪蛹:为四龄若虫后期的一个虫态,近椭圆形,雌蛹体长为0.9〜l.3mm,雄蛹体长为0.7〜1.1mm。蛹体黑色有光泽,边缘呈锯齿状,周围有较宽的白色蜡质,背部显著隆起;背盘区胸部有长短刺毛9对,腹部有10对;蛹体边缘雌蛹有长短刺毛11对,雄蛹有10对。
       2010年前后,日本科学家对2004年黑刺粉虱在日本突然猖獗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用茶树上发生的黑刺粉虱和柑橘上发生的黑刺粉虱进行分别饲养,并且发现来自茶树和柑橘上的黑刺粉虱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柑橘上的黑刺粉虱雌成虫在茶树叶片上并不产卵,而茶树上的黑刺粉虱雌成虫在柑橘叶片上虽可以产少数的卵,但不会孵化为若虫。研究认为,日本茶树上的黑刺粉虱群体不是从柑橘上转移过来的,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种群。Kanmiya等(2011)对两个种群进行了形态学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岀了它们是两个种。茶树上的黑刺粉虱由Kanmiya和Kasai定名为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柑橘上的是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Kanmiya & Kasai,2011)。我国长期以来所采用的黑刺粉虱学名为A.spiniferus究竟与A.camelliae种是否为同一物种尚待进一步鉴定和比较,建议目前仍釆用A.spiniferus学名。
三、生活习性
       在我国年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在湖北、浙江每年发生4〜5代,在福建、广东、广西可以发生5〜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黑刺粉虱一般以二至三龄若虫在叶背越冬。据在长沙和涟源的观察和田间调查,黑刺粉虱在该地区1年发生4代,以若虫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老熟化蛹,4月中、下旬成虫大量羽化(越冬代),一至三代成虫分别在6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盛发。卵分别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大量出现。盛卵期在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第一、二代发生整齐,二代后世代重叠越来越明显。
       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动,以晴天8:00〜9:00和下午日落前后活动最旺盛,雨水或露水未干前基本不活动,成虫飞翔力不强,但可随风传播至远方。成虫初羽化时喜比较阴暗的环境,常在树冠内活动,嗜好在幼嫩树叶上生活,常停栖在芽叶上或叶背面。雌成虫羽化后2〜3h便可交尾产卵,一生交尾多次,平均单雌产卵10〜120粒,多产在叶背,散产或密集成圆弧形。两性生殖后代雌雄比例接近1:1,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虫。黑刺粉虱若虫和蛹在茶树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布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大量虫口位于茶丛中下层,仅下层占近70%,上、中、下层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茶丛各层卵量差别显著,上、 中、下层卵量分别为14.11%、28.53%和57.36%,以近1:2:4的比例成倍递增。春茶期间频繁釆茶可带走上层80%以上的卵量,因此,卵发育至若虫和蛹时会有约95%的虫口分布于茶丛中、下层。若虫共有4龄,初孵若虫做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一龄若虫具发育完全的触角和胸足,有爬行能力,待找到适宜的取食部位将口器刺入植物组织营固定生活。二龄若虫触角和胸足开始退化,丧失爬行能力,蜕皮后就地营固定生活。三、四龄若虫特征基本同二龄若虫,但体背面刺毛逐渐增多。蛹在第四龄若虫的皮壳下发育形成,因此,粉虱的蛹被称为伪蛹。此时为若虫组织分解、成虫器官形成期。蛹壳周围有较宽的白色蜡边,背面显著隆起,附着各龄蜕皮壳。若虫蜕皮时从体前缘背腹交界处开裂口中溢出,成虫羽化时则从蛹壳背部倒T形开口中钻出。和成虫一样,若虫期的肛门开口为一肛管孔(皿状孔),位于虫体腹部近末端处背方,其排泄物为蜜露。
       越冬代伪蛹期32〜38d。据蛹体形态和颜色的显著变化而分为4个阶段:体液乳白色阶段(12〜14d)、体液淡黄色阶段(6〜8d)、体液橙红色阶段(11〜12d)和体液淡紫色阶段(3〜4d)。第一代卵期 22〜28d,据卵颜色的显著变化分为4阶段:乳白色阶段(2〜4d)、淡黄色阶段(2〜3d)、橙红色阶段(15〜17d)和紫黑色阶段(3〜4d)。第一代若虫期25〜28d,其中一龄9〜12d,二龄9d, 三龄7d,伪蛹期7〜8d。成虫期1〜6d。
四、发生规律
       (一)虫源基数
       黑刺粉虱偏嗜低洼、阴湿郁闭的小生境,一般平原重于山区,郁闭茶园重于通风透光的茶园,管理粗放的茶园重于管理精细的茶园。随着茶园开发的规模化,造成了茶树下部叶片多,茶行比较郁闭,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增加,为该虫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一定的时间内,虫量逐年增加,很容易导致大规模的暴发。
       (二)气候条件
       越冬期间(10〜12月)至早春,天气温暖干燥有利于越冬若虫的存活及化蛹、羽化和第一代卵的孵化,有利于该虫大发生。
       (三)寄主植物
       黑刺粉虱在不同茶树品种上发生的密度是存在差异的,黑刺粉虱对G31、福云10号、铁观音和白鸡冠等品种的选择性较强,对丹桂、优510、优3、玉龙和九龙袍等品种的选择性较弱。这些显著差异可能源于不同茶树品种化学组分质和量的差别,因为茶树品种间芽梢的化学组成有明显差异。
       (四)天敌
       目前国内已记载黑刺粉虱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约有16种,主要集中在膜翅目,多数种类是斯小蜂,此外还包括跳小蜂和广腹细蜂等。黑刺粉虱的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已记载的有54种,其中蜘蛛类20种、捕食性昆虫34种,捕食性昆虫分属于鞘翅目、革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等。我国在20世纪90 年代在茶园黑刺粉虱群体中分离到一种韦伯虫座泡菌(Aegerita webberi Fawcett),并在浙江、福建使用该菌的生物制剂进行大面积生物防治,获得成功(陈雪芬等,1996)。韦伯虫座孢菌常与拟青霉菌同时混合发生。在日本,从大面积发生黑刺粉虱的群体中分离出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nnamoneus(Petch)Samson & Gams]。此外,约有19种真菌对黑刺粉虱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作用。目前黑刺粉虱天敌的利用主要是寄生蜂和虫生真菌。
       (五)化学农药与化肥
       人为因素对茶黑刺粉虱发生程度的影响主要是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近年来一些广谱性化学农药的盲目使用,大量杀伤了黑刺粉虱天敌,造成黑刺粉虱猖獗为害,导致该虫暴发成灾。同时近年来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茶叶中酸性氨基酸比例增大,为黑刺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加强茶园管理。采取增施有机肥、配合施用磷、钾肥,结合修剪、疏枝、中耕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虫能力,抑制黑刺粉虱发生为害。冬季修剪后可喷洒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
       (二)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例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类、瓢虫类、草蛉类;寄生性天敌,如刺粉虱黑蜂、黑刺粉虱黄蚜小蜂、黄盾捕虱蚜小蜂、东方长棒小蜂等。据四川调查,刺粉虱黑蜂田间自然寄生率平均为71. 1%,对黑刺粉虱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在茶园中应加以保护利用,比如在各次修剪后,先把虫叶集中于寄生蜂保护袋中,待寄生蜂羽化后再作处理。在有条件的茶园可推广应用韦伯虫座孢菌进行防治,于一、二龄若虫盛发期,在5月中旬阴雨连绵时期可每667m2用1亿孢子/mL韦伯虫座孢菌菌粉0.5〜1. 0kg喷施,或用韦伯虫座孢菌枝分别挂放于茶丛四周,每平方米5〜10 枝。
       (三)物理防治
       利用黑刺粉虱成虫有较强的趋黄性,在成虫期采用黄板诱集法诱杀。在黑刺粉虱成虫羽化之前,于发生黑刺粉虱的茶蓬上方约10cm处,每667m2茶园悬挂黄绿色诱黏虫板20〜25片(规格25cm×40cm),诱杀成虫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化学防治
       在茶园,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小叶茶树品种2〜3头/叶,大叶茶树品种4〜7头/叶;防治时间是卵和一龄若虫盛发期,重点在第一、四代,挑治二、三代。超过防治指标时,应考虑进行化学防治。主要药剂可选用15%虫螨腈悬浮剂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 28〜40mL,安全间隔期10d)、10%联苯菊酯乳油5000倍液(合每667m2 16mL,安全间隔期6〜7d)、1.2%苦参碱水剂500〜1000倍液(合每 667m2 80〜160mL,安全间隔期 10d)。
 
附:测报技术
       (一)调查抽样技术
       1.普查的时间及对象    在粉虱发生季节,根据事先确定的调查点,不定期调查。
       2.调查取样方法    调查时,先目测调查茶树是否有黑刺粉虱成虫,然后调查30〜100张叶片。
       3.镜检法    先调查(计数)成虫数,然后将叶片取下带回实验室镜检。当黑刺粉虱为害较轻时,在解剖镜下全叶观察,分别统计并记录每张叶片上的黑刺粉虱卵、若虫和伪蛹的数量。当黑刺粉虱为害严重时,在解剖镜下每叶随机选取5cm2 (较大叶片)或3cm2(中、小叶片)进行观察,分别统计并记录每平方厘米叶片上黑刺粉虱卵、若虫和伪蛹的数量。具体做法:用1张白纸中间挖去lcm2,覆盖在所要观察的叶片上,在解剖镜下透过1cm2的孔来观察统计。观察时要固定解剖镜的倍数来观察和统计叶片上的虫量,建议用63倍,若不是63倍则要标注所用解剖镜的型号及倍数。
       4.针刺法    由于黑刺粉虱活虫体内有体液,而死虫无体液,因此,可用小针刺破虫体,若有体液渗出,即为活虫(边针刺边计数),无体液渗出为死虫。这样就能根据针刺情况来测定黑刺粉虱百叶虫量,以准确掌握越冬虫口基数。
       (二)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叶面积折算方法:从镜检过的叶片中随机取10张叶片,分别放到坐标纸上,计数所覆盖坐标纸的格数(每小格为lmm2),将这10张叶片的数据相加再除以10,即可得出调查叶平均叶面积。
       粉虱数量(头/叶)=每张叶片的平均面积(cm2)×每平方厘米叶面积的平均粉虱数量(成虫+卵+若虫+蛹)
       根据下列标准判别粉虱为害程度:
       1级:小于10头/叶,记作+;2级:10〜29头/叶,记作+ + ;3级:30〜50头/叶,记作+ + + ;4级:大于50头/叶,记作+ + + +。
       注:如果调查时是分叶记录成虫,而且将叶片分开取下带回镜检(用小塑料袋存放,每叶一袋做好叶片部位记录),这样得出的数据可用于该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
       (三)调查测报内容
       1.越冬虫口基数调查    黑刺粉虱以第四或第五代老熟若虫在茶树植株中、下部的成叶、老叶叶背上越冬。调查黑刺粉虱越冬虫口基数的时间在2月。方法是在茶园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20片叶(分别在茶树植株中、下部各取10片成叶),记录叶片背面越冬若虫数。常采用针刺法来测定黑刺粉虱百叶虫量,以准确掌握黑刺粉虱越冬虫口基数。
       2.发生量预测    计算黑刺粉虱的发生量,并根据防治指标制定防治措施:
下代平均虫口数=当代平均虫口数×T×C
       式中:T为茶树增长系数,4〜10年生茶树为3,当年台刈茶树为2,其他茶树为1;C为病原微生物对黑刺粉虱的自然寄生率。
       3.发生期预测
       (1)镜检法。调查黑刺粉虱的生长发育进度,常釆用镜检法。从4月中旬开始,黑刺粉虱卵陆续孵化。在此期间,每5d用镜检法调查1次卵孵化进度。具体方法是在茶园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镜检2片叶(在茶树植株中、下部各取1片带黑刺粉虱的有虫叶),共镜检10片叶。可以准确预测黑刺粉虱的第一代卵孵高峰期(80%的卵粒孵化出幼虫),即最佳防治适期。
       (2)期距法。黑刺粉虱多以二至三龄若虫越冬,翌年春季羽化繁殖后代。因此,对翌年第一代若虫的控制直接影响全年黑刺粉虱的发生数量。可根据期距法从越冬代成虫羽化的时间开始推算其低龄若虫的高峰期。自越冬代黑刺粉虱成虫始见至当年第一代一龄或二龄若虫盛发期一般间隔期为40〜45d,因每年的气温不同而稍有差异。
       (3)分龄分级法。也可以针对越冬代伪蛹期和第一代卵期历期较长的特点,采用伪蛹或卵的分龄分级法预测越冬代成虫期和第一代一龄若虫盛期。
       (4)回归预测方程式法。在茶园,结合当地气象资料采用回归与相关分析。进行第一代卵孵化盛末期和越冬代成虫高峰始期预测。
       黑刺粉虱第一代卵孵化盛末期回归预测方程式为:y= 55.4692-3. 3916x。
       式中:x为当地3月1日至4月10日时段的平均气温(℃);y为第一代卵孵化盛末期(5月1日=1,5月2日=2,……)。
       因为3月1日至4月10日的平均气温是影响第一代卵孵化盛末期的关键因子。
       黑刺粉虱越冬代成虫高峰始日回归预测方程式为:y=68. 6538-5. 2575x。
       式中:x为当地3月平均气温(℃);y为越冬代成虫高峰始日(5月1日=1,5月2日=2,……)。
       影响越冬代成虫始盛期的关键因子是3月的平均气温。
       4.年发生世代数的预测    利用有效积温法则推算茶黑刺粉虱的年发生世代数,其中黑刺粉虱的世代发育有效积温为754.89℃,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0.46℃。设某地对某黑刺粉虱1年可能提供的有效积温为K1,则该虫的年发生世代数m可能为:
 m=K1/K=N(T-C)/K
       式中N为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夭数;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0371-67897883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