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病害图库 >

病害科普丨小麦赤霉病

时间:2023-03-02 14:40:00 来源:未知 点击: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的流行性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严重,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也经常发生。近年来,北方冬麦区、黄河平原冬麦区及北方春麦区等局部地区,尤其是灌区也发生较严重。小麦赤霉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人、畜误食后可致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引起流产。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枯症状。
       穗腐于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通常,一个麦穗的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扩展到穗轴,致穗轴输导组织被破坏而影响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因而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能结实,或形成干瘪子粒,严重时整穗凋枯。发病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砖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子粒小、皱缩,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苗枯是由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的。病苗芽鞘变褐色腐烂,根冠也随之腐烂。病苗黄瘦,最后枯死。气候或土壤潮湿时,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二、传播途径
       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病菌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大麦与小麦混栽地区及东北春麦区,分生孢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高温、高湿尤其是基质湿润,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子囊壳成熟后,遇水滴或相对湿度≥98%的条件即能释放子囊孢子。因此,雨天(尤其下小雨)最有利于孢子的释放。孢子释放后,借风、雨传播,微风至2〜3级风有利于传播。通常传播高度为1〜1.3m,少量可达10m以上,但仍以作物层中孢子最多。因此,小麦赤霉病菌的传播以本田或本地区为主。国外研究表明,极少数病菌孢子可以远距离传播。
三、发病因素

       病害的流行与否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三个因素的吻合程度。
       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扬花后小花内残留花药少、灌浆成熟快和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病。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率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因此,抽穗至扬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
       小麦齐穗前稻桩等残体带菌率高,空中孢子(以子囊孢子为主)浮游量大及抽穗后穗部孢子黏附量多,便具备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
       小麦和大麦抽穗扬花期长期处于相对湿度≥85%以上,又遇3d或3d以上连阴雨天气时,病害极有可能流行。赤霉病发病的起始温度为15℃,随着温度的升高,病菌侵入速度加快,潜育期缩短,发病加重。最适发病温度为25℃。
       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过量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大麦和小麦间作,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此外,收割后不及时脱粒,长期露天堆放,遇连阴雨天气时,则可造成烂垛;贮藏时,麦粒含水量≥13%或仓库中湿度过高均可致麦粒大量霉变腐烂。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