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寄主抗病性 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小斑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或杂交种是导致小斑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大面积种植感病的T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杂交种,导致小斑病大流行。在我国,普遍种植农家品 种时,由于品种的多样化,遗传种质复杂,因而小斑病发生很轻。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河北、安徽和黑龙江等地曾先后在T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玉米上发生严重的小斑病,但当时 并没有引起重视。到60年代中期,小斑病严重流行,造成重大损失,后因推广抗病品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丹玉13、掖单13和中丹2号等一些新的抗病品种的推广,病害又得到控制, 并趋于稳定。但病菌小种易发生变异,品种丧失抗病性和病害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同一品种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同一植株不同叶位的叶片对病害的抗性差异显著。一般来说, 新叶生长旺盛,抗病力较老叶和苞叶强;玉米生长前期较后期抗病。因此,玉米拔节前发病多限于下部叶片;抽雄以后,玉米营养生长停止,叶片逐渐衰老,病势往往由下向上发展,病叶率和每叶病斑数急增,病情指数急剧上升。
3. 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土质黏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凡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因素都有利于发病。土壤贫瘠、漏肥严重、后期缺水、导致植株脱肥早衰的田块,往往发病较早较重。一般坡地比平地发病重。
春玉米与夏玉米套种可加重病害。夏玉米发病重于春玉米,夏玉米晚播田重于早播田,这主 要与菌量积累有关。油菜茬和大麦茬的夏玉米上病害一般轻于小麦茬,主要原因是前者茬口早、 播期早。
玉米拔节期和抽穗期脱肥可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病菌,加重发病。